钟明轩,英国威廉集团资源与环境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汉族。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化学链制氢技术。曾获威廉williamhill三好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一等奖学业奖学金等荣誉。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高熵金属氧化物光热化学循环直接分解水制氢前沿技术”等多项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就相关内容在第13届全球天然气转化峰会(NGCS13)中做全英口头报告。

一、以理论为帆,游文献瀚海
作为跨专业攻读化工能源材料的研究者,他将"系统化知识重构"作为科研第一要务。本科环境地质的学习经历虽与现研究方向存在学科壁垒,却培养了他独特的环境思维视角。在研一入学前,他就开始广泛阅读优秀期刊论文,逐渐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热点与技术难题。入学后,实验室成为他验证猜想的主战场。面对贵重的实验仪器和繁琐的实验步骤,他沉下心来,一点一点精读设备手册,学习仪器的表征原理,测试步骤与分析方法。这种高效的学习使他在入学两个月内,即能自主操作开展样品的制备、测试工作。在固定床实验的测试结合多项表征结果使他很快意识到化学链制氢技术中反应活性差和循环稳定性差的瓶颈问题。针对化学链制氢中反应活性与循环稳定性的双重困境,在王训老师的指导下,他提出"高熵氧载体+光热协同催化"的创新解决方案,成功将反应温度从800度降至550度,反应性能处于行业前列。

二、以实践为桨,探行业难点
理论是科研的指南针,实践是创新的试验田。在实验研究之余,他积极参与生物质气化发电和制氢技术的产业研究与创新实践工作。在研究生阶段中,他前往武汉光谷蓝焰(团风)新能源公司、襄阳霄能生产基地、荆门屈家岭电厂等地进行了实践学习,进入车间参与调试了生物质外热气化设备,绘制了相关设备图纸,并深入学习了生物质微米燃料气化技术。正是在工厂和企业的这些宝贵经历,让他对生物质加工与化学链气化技术的瓶颈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启发他在实验中解决这些产业化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三、以灵感为风,驾创新之舟
科研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实验结果不如意,苦苦思索创新点却没思路等的问题,在生活中寻求灵感和情绪出口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在研二第一学期,钟明轩也曾遇到科研瓶颈:潜心研究的实验成果被抢发,精心撰写的论文不被认可,而新设计的实验结果又不尽如人意。幸运的是,钟明轩在登山中找到了灵感与慰藉,读研期间,他接连登顶喻家山,四姑娘山III峰与哈巴雪山。在学习生活之余,他也积极参与“红五月合唱”等各类文体活动,连续两年参与华工杯足球赛并蝉联队内最佳射手。

钟明轩感到非常荣幸能获得国家奖学金,他说:“科研之路正如通向山顶之路,读研期间所做的,不过是扣紧厚重的冰爪,低头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在未来博士求学中,也会怀揣此心,攀登下一座高峰。”